我的两套《少百》,翻烂了一套又买了一套
相比第四版十万,《少百》的主要优势在于知识的覆盖面更广(增加了人文艺术类知识)、知识体系更清晰、图片更多。
而十万系列我觉得最大的缺陷就是体系不明,直到第5版目录都没有清晰的分类(其实是有的,只是没法一目了然)
这是第五版十万人体分册的目录,光看目录,你很难看出这些问题是按照怎样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的
此外,相比起《十万》的问答形式,《少百》这种“概括性短标题+介绍”的形式对小孩子来说可读性更强。像这种XX之王、XX之最的提法,我当年背课文都没背这些来劲。
同样,我女儿逛植物园,最感兴趣的就是认各个城市的市花。现场记忆来不及,还专门叫我拍下来回家慢慢背
《少百》这套书构建起了我最初的知识框架,很多领域的知识,我在看过这本书后就很难再去涉猎了。换句话说,我对这些领域大部分认知到现在依然源于《少百》里的内容。由此可见,一套高质量、纲领性的科普图书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么深远。
虽然《少百》相比同时期的第四、第五版十万,在知识的编排上有着明显进步,但也并不科学。比如它对动物的分类很杂乱:原始古老的动物、世界珍稀、巧妙拒敌的动物、擅长取食的动物、求偶有方的动物、人类的敌人、动物之最等等
如果我想了解天鹅这种动物,我只能在“长途迁徙的动物”类别下面找到。
后来在初中生物课上,教材对动物的分类是:无脊椎动物——脊椎动物(鱼类——两栖类——爬行类——鸟类——哺乳类)。
两种体系结构一比较,明显教材更科学,更容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。
2.Usborne翻翻书系列和DK系列
我们家两个10后的娃,他们出生的时候,我国的科普图书市场已经从双姝斗艳,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,国内科普教育的受众已经从小学生下探到了学龄前儿童。
晒一晒这些年我为孩子们买过的部分成套系的科普图书。
以国外图书为主,依次为DK幼儿百科系列和儿童百科系列、Usborne翻翻书系列、神奇校车系列(残存的数量证明了孩子的热爱程度)、《阶梯图书馆:小学生通识教育读库》,外加国家地理幼儿版杂志。
而国内原创的科普童书,主要集中在地理、历史、军事等方面。
这类图书中,孩子看得最多、最有代表性的,当属两家英国出版社的科普图书——Usborne和DK。
Usborne翻翻书系列是我们家两个娃最早接触的科普书籍(我买的是英文原版,这套书还有中文引进版)。
这套书主要是通过各种好玩的翻页来展示各种过程、内部结构等等,激发小朋友的阅读兴趣。阅读门槛理论上只要孩子不撕书就可以看了,但要看懂还是要等到3岁左右。
我们家所有科普书籍里,两个孩子独立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这套,中文、英文无所谓,反正也很少靠文字来理解。
这种翻翻书还有一个天然的优势,就是可以直观展示一些程序性、原理性的知识。
对于低龄的孩子而言,事实性的知识是最好获取的,其次是概念性知识,解释起来也最容易。
比如,认识各种恐龙,可以直接给他们看霸王龙、三角龙的图片;解释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的概念也不难。但是要解释“恐龙是怎么灭绝的”这样的过程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然而很多难以解释的原理和过程,到了翻翻书里就很直观了。比如我们家两个小孩最爱看的一本——《揭秘城堡》
城堡整体结构
机关翻开可以看到内部的简要构造
DK的百科图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知识的编排科学且呈体系化。就算是面向幼儿园小朋友的DK幼儿百科全书,你都能明显感受到知识背后的逻辑性。
比如《那些重要的体育运动》中,分为了体育运动项目、体育运动故事、出色的运动员和体育赛事4大版块,体育项目下面又分了团体项目、个人项目、冬季运动、水上运动、游戏几大类,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常见体育项目。
DK幼儿百科全书的阅读门槛大致为3岁左右。DK幼儿百科全书系列中,文字的占比很低,大多以事实性知识的罗列为主,突出关键名词和对应的图片。几乎没有什么抽象概念,小孩一看就懂。
DK儿童百科全书系列独立阅读的门槛大概在5岁左右,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就可以逐渐开始构建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了,所以DK儿童百科全书的体系更加健全。
比如动物百科全书的结构,基本是按照门、纲、目、科的层层分类来的,比《少百》更加规范。
哺乳动物是按照脊椎门——哺乳纲——目、科(这本书的目和科是并列介绍的)的结构来罗列条目。鸟类是按照水禽、涉禽、猛禽等等来罗列。
在这本书中,如果你要找天鹅,可以直接按照脊椎动物——鸟类——水禽的顺序找到。
然而不管是DK还是Usborne,所有国外的科普童书都有个致命的缺陷,就是与中国的发展是割裂开的。
讲太空探索的,没有关于中国的内容
讲高铁的,没有关于中国的内容
讲体育的,介绍了12位伟大运动员,中国仅有林丹一人入选。相比起澳大利亚板球运动员,我觉得许海峰、郎平、刘翔等等中国运动员更值得孩子去了解。
3.第六版《十万个为什么》
我们家老大上小学的时候,我想送她一套百科全书作为入学礼物。新版《少百》和第六版《十万》相比,由于前者从400万字压缩到了200万字,内容偏低龄,所以最终我果断选择了后者。
第六版《十万》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知识编排上的改进。
《十万》这个科普IP诞生于民智初开的年代,最早是为了接地气、从群众身边最实际的现象出发,解释背后的科学知识,所以采用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问答形式。
但作为中国最权威的少儿科普图书,至少从第4版开始,这种经典的问答形式反而成为了知识编排上的桎梏,难以体现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。
以数学分册为例,第三、第四、第五版都是一股脑儿地直接罗列问题。
而第六版《十万》对每个分册的内容进行了再分类。
数学分册分为了导言、数学概论、数与运算、几何、概率与博弈、生活中的数学以及数学新知7个部分,结构清晰了许多。在保留“十万个为什么”品牌的同时,也加强了知识之间逻辑性。
同时,第六版的站位也更高、格局更大。
以下依次是第3-5版十万数学分册里的问题,放到现在就是教辅资料的内容。
而第六版十万数学分册开篇第一个问题是“为什么要学习数学?”回答者是李大潜院士。数学概论篇的第一个问题“只有天才才能成为数学家吗?”回答者是华裔数学家陶哲轩。
我非常喜欢这两个回答,这两个回答也可以说解开了不少孩子心中关于数学学习最大的心结,也让我们做父母的,找到了学习数学的初心。
此外,内容也更加丰富。比如第六版数学分册新增的问题:“为什么数学家如此青睐埃舍尔的作品?”专门介绍了荷兰画家埃舍尔的作品中的逻辑悖论、无穷上升等特点。
这些都是旷世奇书《哥德尔、艾舍尔、巴赫:集异璧之大成》的背景知识。如果未来有一天,我的孩子读到GEB这本奇书时,他们会发现:原来艾舍尔的故事自己早在童年时代就已经读过了。
目前,第六版《十万》是我心目中品位最高、品质最高的少儿科普图书,是值得成为孩子们书架上那套“镇架之宝”的图书。
4.知乎版《十万个为什么》
从以上阅读经历来看,小学中段(即小学三、四年级)是儿童科普教育的一个分水岭,其中又可以进一步分为3-5岁、6-8岁,以及9-12岁和13-18岁两个阶段。各种年龄区间对应的最佳科普图书大致如下
从定位上来看,知乎版《十万》我觉得可以覆盖3-8岁的年龄区间,即幼儿园阶段和小学低段,正好能与第六版《十万》无缝衔接。
第六版《十万》走的是权威路线,这样的定位注定要删减一些太过琐碎的问题;而知乎是问答社区,贴近生活、平民视角,知乎版《十万》正好可以承接这部分功能。一个宏观站位,一个微观切入;一个高屋建瓴,一个平易近人;一个做顶层设计,一个做入门启蒙,无疑是少儿科普的黄金搭档。
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,他们需要的科普首先是自己感兴趣的。知乎版《十万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所有提问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提出的,是孩子主动想知道答案的问题,而不是大人为了给孩子普及某种知识的自问自答。
正是因为这种孩童视角,所以小孩子会非常喜欢这套书。我们家两个娃本来不是特别爱看书的,但这套书中很多问题直击人心,简直问到他们心坎里了,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就想去得到答案。
6岁的老大正处于从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的过渡期,这段时间不仅每天睡前必看知乎版十万,而且走到哪儿都会带上一册。
她的阅读方式也很特别:先只看大小标题,一册看完后再挑选出自己喜欢的问题让我讲。
4岁的老二目前独立阅读只能看图,看到搞笑的图片会立马找姐姐分享。亲子共读方面,作为恐龙脑残粉,《史前怪兽》这一册是老二最最喜欢的,每晚必须讲一个关于恐龙的问题。
上周我带两个娃去上海迪士尼玩。本来在做计划的时候,创极速光轮这种刺激性项目根本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内的。
结果到了乐园,老大意外得知自己穿上鞋身高刚好达到122cm,于是死活要玩创极速光轮。因为《知乎版十万》里面正好有个问题是“为什么过山车那么吓人还有很多人喜欢玩?”,所以她一定要去验证下“多巴胺使人快乐”的感觉。
别人家的妈妈劝孩子:这个根本不可怕,你看前面那个小妹妹多勇敢,你都9岁了,真的可以玩了。
我劝女儿:这个要在空中翻跟斗,吓死人了,你看后面那个姐姐都不敢坐,你才6岁,真的不要玩了。
最后这事的结局就是:老大下车时脸都吓白了。为了安抚她,我只好买了件冰雪奇缘的斗篷给她,瞬间回血。好家伙,果然坐过山车使人快乐。
其次,低龄儿童需要的科普还得是他们能够理解的科普。
与DK幼儿百科大多是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相比,“为什么”这种提问方式注定了知乎版《十万》中的知识,大多是原理性的、过程性的,解释难度比解释事实性、概念性的知识更大。
给低龄的孩子解释这类知识,其实不用把原理或是过程解释得太过清楚、透彻。
比如我经常这样给孩子们这样分牛奶或是饮料。
这其实就是利用了虹吸原理,但我跟他们讲不清楚其中的原理,只能保持神秘感。
而科学课上,老师是怎么给当时才3岁多的老二解释虹吸现象的呢?
老师利用了一条铁链,告诉小朋友:水宝宝就像这些小铁环一样手牵手;如果两边一样长的话,大家都没有变化。一旦哪边长了一点,整条铁链都会被拉下去。
这其实根本没有把问题解释透彻,就是用一个常见现象来解释一个不常见的现象。但小孩理解起来就很简单形象。我时隔几个月再问老二,他依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铁链原理解释出来。
而知乎版《十万》的套路是,先利用一段简短却十分考究的文字表述大致的过程。对于姐姐来说,在父母的帮助下理解这段文字并不难。
对于弟弟和独立阅读的姐姐来说,文字不好理解,旁边还有配图。他们只需要记住沉积岩这个概念,配合图示就能理解恐龙化石会出现在哪里。
再比如“为什么汽车前面的玻璃是斜的?”这个问题的解释,孩子只需要看到玻璃竖直放会变成“镜子”就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原理。
同时,低龄的孩子还需要有启发性的科普。
我一直认为给低龄的孩子做科普,图书并不是最佳载体,现实世界才是。而相比大人眼中的大千世界,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开阔,需要大人给他们提供一个探索的契机。
所以科普类图书对于小孩子的意义,除了灌输知识,更重要的是激发出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。
而知乎版《十万》中关于每个问题的除了主干回答,还有很多有趣的延展知识
小游戏
此外,相比起同样面向3-8岁儿童的DK幼儿百科和Usborne翻翻书,在知乎版《十万》中,处处可见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各种科技成果。
最后说说这套书的一些缺点吧,主要是关于问题的筛选。
比如我跟姐姐都不太喜欢的几个问题:“为什么要和弟弟妹妹分享玩具?”、“为什么不能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?”、“为什么不能说谎?”
姐姐不喜欢的理由是,这些问题父母和老师都已经讲过了。换成大人的语言就是:这些问题说教的成分有点重。
而我不喜欢的理由是,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开放性的问题,跟回答者的价值取向、自身情况有很大关系,并不适合用来做科普。而且对辩证思维不强的小孩子来说,把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写进书里,就好像只有书里的回答才是标准答案一样。我觉得这种问题更适合出现在杂志上,向小朋友征集回答。
同时我也不太喜欢“为什么扫地机器人不会迷路?”之类的问题。我在网上曾经回答过一个关于地铁的问题,评论里有个留言说自己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十八线小城市,从来没见过地铁,我的回答让ta很沮丧,感受到了阶层的差距。虽然这个评论很快就被删了,但却让我十分难过和不安。与地铁这样的大众交通工具相比,扫地机器人应该说更小众,背后体现的群体差距也更明显。我知道这本书的本意是想引入机器人的话题,但希望能有更好的切入点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